发表时间: 2022-08-19 10:19:08
作者: 润群
来源: 润群
浏览:
雕梅酒是大理的传统民特小吃,雕梅是经过雕刻的梅子-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雕刻以盐梅为原料,须先用石灰水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中挤出梅核。轻轻压扁,梅肉就会变成一朵镂空的菊花。
雕刻工艺完成后,便到了腌制步骤。先将梅子置于盐水中浸泡祛除酸味,再入红糖、蜂蜜,装到罐中浸渍数月,待梅子呈金黄后,即可使用。
雕梅酒甘甜可口,大理雕梅酒盛行,经过糖水的腌制,保留了青梅的青涩香,又是另一种风味。雕梅酒,取当地粮食酒与雕梅泡制而成。酒的醇香、梅果的清香,入口甘甜,酒精度数不高,更加适宜餐桌饮用。
据说雕梅酒酿制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相传过去大理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自家的青梅酒用于畅饮或是平日款待宾客,现今一点也未受冷落。关于雕梅酒,民间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唐贞观年间,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自娶了大理白族三公主为妻后,夫妻恩爱,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小家庭生活是十分滋润。然而细奴逻毕竟是有雄才大略之人,其理想和目标不仅仅是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更重要的是经营好南诏国这个大家庭。
是日,南诏王细奴逻与三公主商议,希望三公主把大理白族地区的好东西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巍山坝子来里来。众所周知,三公主是一位既贤惠又能干,既美丽又聪明的贤内助,帮助丈夫管理国家,发展生产,自然是当仁不让。于是三公主带着一帮人马,日夜兼程,返回大理坝子,深入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拜访能工巧匠,学习先进技术。之后,把大理的耕作技术,以及许多好东西带回了巍山坝子。这其中,带回了一批梅子树,派人种在了庙街的利客村中。三公主为何要带回梅子呢?因为梅子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做成各种果品,做出的醋非常可口,是家常菜中必不可少的作料,直接饮用美容养颜,还可提神醒脑。
话说这批梅树落籍巍山以后,长势十分良好,仿佛垂青这片土地,几十年后,已成大片大片的林子。利客村的村前村后,到处都是梅子树,就连村中许多院落,也能在冬季里,闻到梅花的清香。最让人称奇的是,其中一株梅树结出的果实竟然是两颗两颗的合在一起,既相对独立,又紧紧的连在一起,仿佛一对恩爱的小夫妻,人们猜想,这是不是象征着南诏王细奴逻和三公主夫妻恩爱永不分离,于是大家给这种梅子起了一个极好听的名字-搭恋梅。可谓形意相配,极具诗意。
几十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转眼间,南诏王位已传至第四代。公元728年,皮逻阁继位,并得到了大唐的封赠。据说皮逻阁骁勇善战,治军有方,深的大家的拥戴。某日,皮逻阁想起三国时,曹操为鼓舞士气,曾引出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来。如今巍山坝子,到处是梅子,何须望梅止渴,但若遇到行军打仗,梅子自是不便携带,也不易储存,即使梅子醋也不是人人喜欢,而且梅子醋也提振不了军威。喝酒是振军威提士气人尽皆知的道理,然而粮食酒成本高、度数高,既不经济,喝了酒还误事。为何不试着用梅子来酿酒呢,若能成功将是一举几得的好事!于是皮逻阁立即命手下的官员以利客村为基地,请酿酒高手、民间大师,在此研制梅子酒,待成功后将亲自品尝。
经过酿酒师若干次的探索和反复的调制,梅子酒终于制成。酿酒师试着先喝了几口,觉得口感不错十分润喉,酸中带甜,似酒非酒,回味悠长。酿酒师马上请来皮逻阁亲自品鉴。诏王品后,细细回味、再回味,总体感觉不错但又觉得美中不足,口感略带青涩,微微泛苦。遂传酿酒师傅来问细节,原来梅子是带核泡制。仔细思量,口味不佳恐怕就是源于此,若能去掉梅核,口感是不是会更好呢?
想到此,工匠们马上摸索去掉梅核的方法。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用锋利的小刀在梅果上均匀的划上若干口子,便取出了梅核,如在木头花上雕刻一般。仔细观察,去核的梅子,果然如菊花一般美丽。工匠们迅速用这样的梅子重新酿造,酿出的酒确实比原来好了许多。酿酒师傅再次请来南诏王皮逻阁品尝,诏王大喜过望,连呼好酒!连连感叹简直是琼浆玉液。问及改良过程,顿觉妙趣横生,当即赐名去核的梅子为“雕梅”,酿制的美酒为“雕梅酒”,并决定今后把此酒作为宴请宾客的御用酒。
雕梅虽好,但颇费功夫,要大量生产雕梅酒,单靠工匠师傅们可不成。工匠们只好发动大批的妇女,向他们传授雕梅的技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雕梅酒技艺在民间流传开了,南诏国的许多妇女都普遍掌握了这门技术,久而久之雕梅不仅提供于酿酒,还加工出许多新的产品,就连餐桌上也少不了它,从而成就了一道名菜“雕梅扣肉”。雕梅已满含着南诏妇女们的勤劳与智慧。
随着雕梅酒的大量生产,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军队不可或缺的壮行酒,将士们喝着雕梅酒,仿佛想起了母亲的关怀,妻子的嘱托,于是便更加英勇杀敌、报效国家,致使皮逻阁的军队也日益强大。公元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将都城从巍山迁址大理太和城,雕梅酒也被广泛传播到了苍山洱海间。至此,当年三公主从大理带到巍山坝子的梅子,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
后人为了纪念雕梅酒的创始之地,也为了颂扬皮逻阁的丰功伟绩,于是在利客村的风水宝地上建造了第四代南诏王的土主庙。
沧海桑田,如今的利客村,已成为一个古老的村落。后来的明朝军队,把它建设得更加规范与完整,堪称村落建设的典范,传承着南诏到明清的文化与艺术。尽管许多院落已经破败,但大院内那株“搭恋梅”,依旧如虬龙般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仿佛在向世人们传颂着那久远的故事......
“阳光、花草、梅子酒,这是大理给予旅者、过客及其子民最好的恩赐。”阳光从天空中流淌下来,流过古城旧巷,流过花花草草,在苍山洱海间,品尝着大理雕梅酒,仿佛梦回南诏盛世,白驹过隙,故事好像刚刚才在眼前发生.......
发表时间: 2022-08-19 10:19:08
作者: 润群
来源: 润群
浏览:
雕梅酒是大理的传统民特小吃,雕梅是经过雕刻的梅子-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雕刻以盐梅为原料,须先用石灰水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中挤出梅核。轻轻压扁,梅肉就会变成一朵镂空的菊花。
雕刻工艺完成后,便到了腌制步骤。先将梅子置于盐水中浸泡祛除酸味,再入红糖、蜂蜜,装到罐中浸渍数月,待梅子呈金黄后,即可使用。
雕梅酒甘甜可口,大理雕梅酒盛行,经过糖水的腌制,保留了青梅的青涩香,又是另一种风味。雕梅酒,取当地粮食酒与雕梅泡制而成。酒的醇香、梅果的清香,入口甘甜,酒精度数不高,更加适宜餐桌饮用。
据说雕梅酒酿制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相传过去大理家家户户都会酿制自家的青梅酒用于畅饮或是平日款待宾客,现今一点也未受冷落。关于雕梅酒,民间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唐贞观年间,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自娶了大理白族三公主为妻后,夫妻恩爱,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小家庭生活是十分滋润。然而细奴逻毕竟是有雄才大略之人,其理想和目标不仅仅是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更重要的是经营好南诏国这个大家庭。
是日,南诏王细奴逻与三公主商议,希望三公主把大理白族地区的好东西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巍山坝子来里来。众所周知,三公主是一位既贤惠又能干,既美丽又聪明的贤内助,帮助丈夫管理国家,发展生产,自然是当仁不让。于是三公主带着一帮人马,日夜兼程,返回大理坝子,深入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拜访能工巧匠,学习先进技术。之后,把大理的耕作技术,以及许多好东西带回了巍山坝子。这其中,带回了一批梅子树,派人种在了庙街的利客村中。三公主为何要带回梅子呢?因为梅子用途十分广泛,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做成各种果品,做出的醋非常可口,是家常菜中必不可少的作料,直接饮用美容养颜,还可提神醒脑。
话说这批梅树落籍巍山以后,长势十分良好,仿佛垂青这片土地,几十年后,已成大片大片的林子。利客村的村前村后,到处都是梅子树,就连村中许多院落,也能在冬季里,闻到梅花的清香。最让人称奇的是,其中一株梅树结出的果实竟然是两颗两颗的合在一起,既相对独立,又紧紧的连在一起,仿佛一对恩爱的小夫妻,人们猜想,这是不是象征着南诏王细奴逻和三公主夫妻恩爱永不分离,于是大家给这种梅子起了一个极好听的名字-搭恋梅。可谓形意相配,极具诗意。
几十年的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转眼间,南诏王位已传至第四代。公元728年,皮逻阁继位,并得到了大唐的封赠。据说皮逻阁骁勇善战,治军有方,深的大家的拥戴。某日,皮逻阁想起三国时,曹操为鼓舞士气,曾引出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来。如今巍山坝子,到处是梅子,何须望梅止渴,但若遇到行军打仗,梅子自是不便携带,也不易储存,即使梅子醋也不是人人喜欢,而且梅子醋也提振不了军威。喝酒是振军威提士气人尽皆知的道理,然而粮食酒成本高、度数高,既不经济,喝了酒还误事。为何不试着用梅子来酿酒呢,若能成功将是一举几得的好事!于是皮逻阁立即命手下的官员以利客村为基地,请酿酒高手、民间大师,在此研制梅子酒,待成功后将亲自品尝。
经过酿酒师若干次的探索和反复的调制,梅子酒终于制成。酿酒师试着先喝了几口,觉得口感不错十分润喉,酸中带甜,似酒非酒,回味悠长。酿酒师马上请来皮逻阁亲自品鉴。诏王品后,细细回味、再回味,总体感觉不错但又觉得美中不足,口感略带青涩,微微泛苦。遂传酿酒师傅来问细节,原来梅子是带核泡制。仔细思量,口味不佳恐怕就是源于此,若能去掉梅核,口感是不是会更好呢?
想到此,工匠们马上摸索去掉梅核的方法。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用锋利的小刀在梅果上均匀的划上若干口子,便取出了梅核,如在木头花上雕刻一般。仔细观察,去核的梅子,果然如菊花一般美丽。工匠们迅速用这样的梅子重新酿造,酿出的酒确实比原来好了许多。酿酒师傅再次请来南诏王皮逻阁品尝,诏王大喜过望,连呼好酒!连连感叹简直是琼浆玉液。问及改良过程,顿觉妙趣横生,当即赐名去核的梅子为“雕梅”,酿制的美酒为“雕梅酒”,并决定今后把此酒作为宴请宾客的御用酒。
雕梅虽好,但颇费功夫,要大量生产雕梅酒,单靠工匠师傅们可不成。工匠们只好发动大批的妇女,向他们传授雕梅的技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雕梅酒技艺在民间流传开了,南诏国的许多妇女都普遍掌握了这门技术,久而久之雕梅不仅提供于酿酒,还加工出许多新的产品,就连餐桌上也少不了它,从而成就了一道名菜“雕梅扣肉”。雕梅已满含着南诏妇女们的勤劳与智慧。
随着雕梅酒的大量生产,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军队不可或缺的壮行酒,将士们喝着雕梅酒,仿佛想起了母亲的关怀,妻子的嘱托,于是便更加英勇杀敌、报效国家,致使皮逻阁的军队也日益强大。公元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将都城从巍山迁址大理太和城,雕梅酒也被广泛传播到了苍山洱海间。至此,当年三公主从大理带到巍山坝子的梅子,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
后人为了纪念雕梅酒的创始之地,也为了颂扬皮逻阁的丰功伟绩,于是在利客村的风水宝地上建造了第四代南诏王的土主庙。
沧海桑田,如今的利客村,已成为一个古老的村落。后来的明朝军队,把它建设得更加规范与完整,堪称村落建设的典范,传承着南诏到明清的文化与艺术。尽管许多院落已经破败,但大院内那株“搭恋梅”,依旧如虬龙般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仿佛在向世人们传颂着那久远的故事......
“阳光、花草、梅子酒,这是大理给予旅者、过客及其子民最好的恩赐。”阳光从天空中流淌下来,流过古城旧巷,流过花花草草,在苍山洱海间,品尝着大理雕梅酒,仿佛梦回南诏盛世,白驹过隙,故事好像刚刚才在眼前发生.......